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中譯"Machik's Complete Explanation" 之序文節錄



引言

頂禮上師與偉大佛母
“施身大手印法”所提供的是佛陀二轉法輪中的啟發性觀點,以及合併了密乘(Mantrayana)中修煉覺知力的具體方法。施身法之精髓在於能夠幫助行者透過接受逆境而來斷除因我執而產生的自我膨脹,無畏艱難障礙,全然了悟神魔皆為自心的顯現,進而明覺人與我實無二致。對此精神缺乏認知卻以斷法(施身法)行者自居者,依自身妄見看待仇敵,所到之處任持咒語“吽吽呸呸”並且施以各種粗暴言行而欲將神魔鬼類加以降伏,藉此獲取名聲或賺取食物,其行徑不但是變相的施身法,而且還嚴重扭曲其精神。所以從現在開始,應將你的心專注在正確的方向上。  

                                                                             ~蔣貢康楚羅珠塔耶
             
女人或者女神?

“瑪吉是永恆的智慧空行母,亦是孕育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諸佛之母。”這句話是此部法本Clarifying the Meaning of Chod, A Complete Explanation of Casting Out the Body As Food, or Machik’s Complete Explanation於首句頂禮後的第一句話。一個不可說之境如何化現成為一個女人?一個女人又如何幻化成為一個不可說之境?這本書所要講述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在藏傳佛教史也好,甚至在世界各大宗教史上曾經留名的女性聖者故事奇少,這也更突顯出這個故事之彌足珍貴。即使從我們所能找出僅有的少數例子來看,瑪吉拉尊的獨特性之所以能超越其他人物,有諸多原因。根據傳說,她的上一世是個發願要轉生為藏族女性的一位印度男子。她主要受到了般若波羅蜜多佛母(Prajnaparamita)的啟發,而般若波羅蜜多佛母即為究竟女性(ultimate feminine)的化現。她不像西藏史上有名的女聖者多具有上師配偶的身份,她既非尼姑亦非隱士,而是一位滋養孩子靈性成長的母親,和自成一格的女乞丐。更重要的是,她所創始的特殊傳承使她成為藏人中不論男女,唯一一位將教法傳回佛教發源地─印度的祖師,為西藏帶來無上的光榮。另外,她也為後世留下了大量遺教,數量之多超越了任何一位女性。接者我們就來看看她與眾不同之處。

首先是有關兩個女人的故事:一位是來自拉國(Lap),天資聰穎擅長讀書的女孩。她後來被稱為拉尊(Lapdron), 其意為拉國的明燈(the Light of Lap)。另一位是瑪吉(Machik), 她是終極女性原型(ultimate feminine principle)—究竟佛母的化身。在藏地,宗教人物多半被視為證悟者的化身,而描述他們求道解脫的傳說裡充斥著他們眾多不可思議的行蹟,和已臻完美的人格特質。這類傳說雖能激發求法者的信心和靈性的展望,但它也製造了和俗世常人間的一大鴻溝。在此時我們須要的是可以認同的榜樣,一個和我們一樣經歷過並且克服了尋常人生苦難的普通人,讓絕望的我們也能對證悟充滿了希望。對現代讀者而言,能夠聽聞到真人事蹟,比起佛教典籍中高僧們令人不可思議的奇行異蹟還要讓人信服。瑪吉的故事之所以極具啟發性正是因為它同時存在著神性與人性,而她的教法更充滿了女性象徵(feminine symbolism)。在佛教歷史不勝枚舉的傳奇男性裡,不妨領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改變。

瑪吉拉尊過了長壽而充實的一生:十一世紀中至十二世紀中,確切生日不詳。當時西藏正逢佛教革新時期,亦即佛法第二次由印度傳入之時。新譯派中的許多教派就是在此時札下根基,而瑪吉拉尊與多位教派始祖為同一時期的人物。她所創立的希解派(Dukngel Zhije)和覺宇派(gcod-yul, 意為“斷境”)後來成為藏傳佛教八大傳承之一。瑪吉本人也被視為空行母 度母以及般若波羅蜜多佛母的化身。

我們很難在傳說中找出確切的時間點,指出究竟在何時這位刻苦發心靈修的尋常人創造了傳奇。尤其對女性而言,能夠在歷史中寫下傳奇更算是一樁豐功偉業。在藏族社會裡,女人一但掙脫了性別的束縛進而取得強而有力的地位,她所招致的轉變是十分激烈的,而她也終能被尊為追求證悟的典範,成為不論男女一致崇敬的目標。在藏傳佛教理論架構中受到尊崇的理想女性原型和真實生活中的女性地位之間的落差,也許只有在死後才能真正得到平衡。

女神度母

            法本中開始講述瑪吉的故事之前,首先交代了她的前世─ 一位名叫東竹桑波(Dondrup Zangpo)的印度男子的故事。其中提到他的死亡,他如何在一位黑面智慧空行母的指引下轉生,以及他發願轉生為女人的著名事蹟。這馬上讓我們聯想到生生世世都發下同樣願力的度母。據說在無始以前,度母時為一名叫作慧月的公主,某日幾位僧人告誡她道:“如果妳能祈禱並切實實踐教法,那麼妳必能獲得男身,這樣比較合適(修法獲致成就)。”她著名的回應正好反映了大乘經典《維摩詰經》中記載的地神(係女神)在遭受同樣挑戰時所說過的話。度母這樣回答:“對我而言並沒有所謂的‘男性’和‘女性’,沒有‘自我’,也沒有‘能見’與‘所見’,因此不值得對這些名相產生執著。世間的人總被無明障蔽而心生妄見。”於是她立下誓言:“願以男身成佛者甚多,而願以女身行持利益眾生之事者甚少。故我發願以女身宏法利生,直到輪迴淨空為止。”

而上述這位勇氣十足的印度行者東竹桑波,不僅選擇投生為被許多佛教論述認為是較為次等的女身,而且還願意往生於藏土,一個當時正遭逢赤面惡魔橫行作亂的地方。然而這又再度讓我們聯想起度母,一個發源自印度的女神,而後卻被藏人所延用而受到最高崇敬的女怙主。事實上,不管她示現的是原來面貌或者黑面空行母之相,度母本人也正是給予東竹桑波有關未來的授記,與監控他轉生過程的劊子手兼助產士。在此,度母不僅祇是一個啟發性的存在,它更是這個事件的推手。我們甚至不能單純的以為東竹桑波轉生為瑪吉後便與度母再也不相關。事實上度母曾出現在瑪吉未來的姊姊部梅的夢境中,並且預告了她即將降生成為部梅的妹妹瑪吉。瑪吉也從小就被眾人視為度母。而稍後在瑪吉的傳記中亦有記載,度母曾經示現並告知她說:“妳是究竟佛母的意化身,與我無二無別。”度母的身影不斷出現在瑪吉的故事和她的教法中,因此我們實在可以斷言,瑪吉的故事其實就是度母這位菩提薩埵的傳奇。

傳統上在講述聖者故事時,一但其正當性經過確立,人們往往喜歡賦予他們與生俱來的完好特質。這一點可以回到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其豐富而不可思議的紀事,橫跨於遍滿神佛的無數宇宙年代。然而這不單是人們傾向於歌頌及美化聖者的結果,它更代表了金剛乘整合神聖特質與清淨見,並且將之具象化的表現。這個在喜瑪拉雅高山地區發展出的佛教形式,納入了印度佛教中所教示的所謂“佛性”(如來藏, tathagatagarbha),和萬物皆本俱的證悟潛力(the enlightened potential)。要培養這種見地主要必須依靠金剛乘著稱的觀想方式來修持,施身法便是其中的一種法門。假使云云眾生乃至鳥獸蟲蟻都擁有這個神聖本質,那麼無庸置疑地,所有向我們明示這項真理的高僧大德們都必然是證悟者的化身。西藏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宗教人物都與某一尊或多尊菩薩或者本尊有關聯,而這些菩薩或本尊其實是將證悟原型(the enlightened principle)人格化的意像。祂們都被視為是三世諸佛為不斷行持慈悲利生之行而顯現的化身,來此度化因無明障蔽而未能了悟自性的眾生。

所以度母成為瑪吉這位女性尊者的證悟原型,應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因為她是普遍修法中的女性主尊。其他尚有多名女性聖者皆與度母有關,例如被認為是瑪吉先輩的耶西措加(Yeshe Tsogyel)。另外一位跟瑪吉有關的證悟原型,就是偉大佛母(the Great Mother)

偉大佛母 般若波羅蜜多

“偉大佛母”這個稱謂可能會有些讓人望而卻步。究竟的解脫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因為它的本質是無可想像的無垠境地,即使十地菩薩也未曾經驗到這層領域。若要用一些相對性的概念來形容,也只能說,她駐留在實相界中最清淨最高層的領域,她是三世諸佛之母。另外,她也是孕育了四聖:聲聞、辟支佛、菩薩、及諸佛之法身佛母。由於她的本初智慧有如幻境之舞,她被賦予了其他諸多稱號,例如:普賢佛母、金剛虛空界母、無我母、及一切母。她駐留在無生無常的法界,自虛空心識中釋放出不可思議之加持力;她是十方諸佛及其眷屬的導師,卻又與之無二無別,好比是報身佛寶生如來以及環伺在側的其他所有五方佛眷屬們,等等。”

                                                                                   ~ 康雍吉卓秋及桑杰
啟發瑪吉,乃至促成她的證悟成就和刻劃其教法磐石的,是般若波羅蜜多經。這門深奧的哲學源自印度的智慧經典,也為日後大乘佛教的開展建立了基礎。艾德華‧康茲(Edward Conze)是此部經典的優秀專家學者,他認為般若波羅蜜多經最早出現於紀元前一百年至紀元後一百年間,藏文版翻譯則出現在紀元八百五十年左右。這些經典(亦即佛陀教示)簡要地重申了早期佛教思想,而著重在引申無我(anatman)和仁慈(loving-kindness)的概念,奠定日後大乘教法所揭示的空性(sunyata)與慈悲(karuna)。這些經典強調般若(prajna),亦即敏銳的洞察力和聰穎的智力,足以穿透終極實相,了知諸法無自性的智慧。因為了悟而達到證悟的境地,成為證悟者,也就是成佛。康茲指出:「在這麼早期的階段,般若波羅蜜多已被認定為 ….“諸佛之母”。在最古老的般若經─《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敘述了這個決定性的理由:一切諸佛所共稱讚。一切菩薩及諸賢聖。於長時中常所衛護。歸命最勝諸佛母,般若波羅蜜多法。過去未來及現在,一切諸佛從是生。善生諸佛為佛母,無性自性我清淨。“」
只有究竟和超越的智慧(prajna),才能達到解脫而成就證悟者。這種睿智所必須具備的是了悟心性,以及萬法皆空,諸法無常的深見。空性本身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所傳達的智慧。所以這種超越的智慧代表了能知與所知,及其空性的本質。弔詭的是,我們不能將能知與所知用一般的二元見解來界定為主體與客體,因為它們無二無別的體性是凡人二元性的意識心(亦即分別念)所無法直觀的。在此引用佛陀之子─熱乎拉(Rahula)歌頌佛母的一句名言:「我向那不可說的,不可想的,難以言喻的頂禮。」
這個究竟實相不僅超越二元思維,更無法被界定為任何一種性別。對於偉大的解脫者都難以想像,更遑論一般幼稚的心靈。也許,此一難以言喻的究竟實相必須用母親這個具體的形像來描寫比較容易讓人理解。她的藏文名稱是─偉大佛母“永阡嫫”(Yum Chenmo)
般若不只是所有證悟者的始祖。空性本身便自然孕育了另一母性的意像。她是萬法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本質,她代表了現象界中一切已生和未生的總和。如果沒有空性,萬物便沒有了存在的空間。這個空無的潛在能力,有人說像是孕含的虛空(the pregnant void),抑或無所不包的虛空界,再再讓人聯想起母性(motherhood)。她是宇宙眾生的發源地,也是連結一切現象界的網絡。 在著名的《心經》,也就是簡短版的《般若波羅蜜多經》裡面有這麼一段廣為人知的經偈:“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其所揭示的多重含意中最具超越性的觀點,也就在於認知到空性不僅存在於現象界之中,而且就是現象界本身,也正是空性本身的動力原則造成了器世間的形成。十九世紀西藏的著名大師蔣貢康楚(Jamgon Kongtrul)這麼說:

輪迴諸相及超越,心與表象涵蓋之;
無有實相本質故,自空生起任意成。
在喜瑪拉雅山區流傳的佛教系統中最無上的教法便是大手印(mahamudra)與大圓滿(dzogchen),其中對母性隱喻的使用與上述在根本上並無二致。我們聽過有關“母光明”或者“子光明會母光明”這類的名相。在此所提到的母性指的是最初始之基或基礎(primordial ground),也就是明光本覺(luminous awareness)所駐留的地方。我們靈修的目的,為的就是培養對此覺知力的敏銳度。當我們達到能夠清楚穩定地認知它時,這就是所謂“子光明會母光明”的境界,意味著本初意識與我們的自我意識再融合,也可以說是回到那個我們從來未曾離開過的源頭。
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使用“母性”這個字來代表人類最初始又最具代表性的原型(archetype),並用以詮釋一個無法詮釋的存在。另外一個可以帶我們跨入人類世界經驗場的,是偉大佛母化身成的神祇或空行母。

(德千康卓節譯於西元2005年夏,於美國加州聖荷西自家為期一周之閉關期間。原希望能完成全書之翻譯,無奈因緣尚未具足,距上次出關以來一直俗務纏身,只得擱置。祈願將來有朝一日能有助緣具足完成譯作。)

瑪吉拉准佛母傳記之讀後感: "Machik's Complete Explanation" by Sarah Harding



瑪吉拉准佛母(Machik Labdron)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即被瑪吉拉准佛母的奇特經歷所吸引,也產生了些許共鳴 -- 原來女性在追求靈性成長的路途上是必須劈荊斬棘,在跌跌撞撞中匍匐前進的。在同理與同情之餘,作為女性佛教徒,我們必須認知到一個啟發性及超越性的觀點,那就是:雖然我們這一世生為女人身,但在過去我們同樣曾以男性或女性之身行走於累生累世。與其執著於這一世的女性身份及過於認同其所衍生的一切靈修道路上的種種不公與不便,不如將之視為此生的重要修行課題:我們必須超越自身相續中較特屬於女性的習氣,譬如嫉妒多疑與無知。若能超越這類習氣,我們所開展出來的將是佛智(Enlightened Wisdom)中的成所作智(All-accomplishing Wisdom)和法界體性智(All-encompassing Wisdom)。事實上,女性在堅持靈修的道路上無疑地必得拋棄掉一部分傳統的包袱,在這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過程中,其實或多或少,是由我們相續中較屬陽性的能量或習氣在主導:對法的貪執、對現實的嗔恨、及不向現狀妥協的傲慢等等,匯聚成有形或無形的行動力(tangible or intangible momentum)。若能以佛智為基礎,以妙觀察智(Discriminating Wisdom)看待一切能貪與所貪,以大圓鏡智(Mirror-like Wisdom)反照出一切現象的澄明本質,以平等性智(Wisdom of Equanimity)觀照諸法一味,如此我們較易從慣於依附的環境中真正獨立出來 (心理上的或實際上的獨立),並創造出有利自身修行的環境。然而如果陽性能量的展現未能建立在佛智的基礎上,則引發的結果可能是激化衝突與不滿,或者過份追求表相上的男女平等。

佛法本身並無所謂男尊女卑,修行法門是隨順社會風氣而產生之對治法則。金剛乘佛法之所以珍貴在於,它從我們心性本質上作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圓滿解釋。榮格(Carl G. Jung) 的原形理論 (Theory of Archetypes) 非常有助於理解金剛乘法門,若能借用其阿尼姆斯 (animus)/阿尼瑪 (anima) 的原形形象 (archetypal image) 來理解金剛乘修法裡的男性與女性本尊對境,行者可初步認知到,我們每個人相續中都本具了男女兩性的內在能量,如何將自心調伏至圓融平衡,是修行的根本,也是成佛的基礎。對於誤認金剛乘佛法為泛神信仰的人,也提供了重新認識的工具。

在2005年一次一周閉關期間,我試譯了本書序文中的一段節錄,將在下一篇和有緣人分享。

Thursday, February 24, 2011

My Root Guru - Ven. Lama Drimed Rinpoche


I have made the fortunate connection with the Ven. Lama Drimed Rinpoche in March, 2004 and have been practicing under his guidance ever since. All the seasoned Vajrayana practitioners believe that the relationship you form with your root guru is actually a karmic reconnection from previous lifetimes to fulfill a commitment made from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disciple -- the disciple always calls out to the teacher from afar for his guidance, and the teacher always responds to the longing of his disciple, as promised, to come back and help them lifetime after lifetime until they attain Buddhahood.

Before I saught refuge under my guru, I had been learning about Buddhism through reading and attending occasional study group, plus some daily meditation with no guidance what so ever. Until one night during my meditation session, a strong yearning arose out of nowhere within me: "let me meet my mentor! I'm going no where with this. I need someone to guide me for my practice!" That was about a few months before we met. Then came this invitation from a distant friend about a teaching offered by a Lama new to the Bay Area, which conveniently fell on a Sunday during the one-week break between semesters when I was working on my master's degree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I knew right then that it's time to take refuge and become an official Buddhist. I never met him before, letting alone going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xaming whether he is a qualified lama, as Buddha Shakyamuni himself had instructed. I was awestricken by this inner knowing, this unwaivering certainty. Over the course of 7 years, there's not a day go by that I regret or question about my choice.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grow even stronger over time. This, I think, i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trong bond between a guru and his disciple. Homage to my root guru! Lama Chenno! Lama Chenno!

Ven. Lama Drime Rinpoche's Bio

The Venerable Lama Drimed Rinpoche was born to a nomadic family full of many renowned masters and yogis such as the Venerable Gyaltrul Rinpoche and Khenpo Lobsang Chophel Rinpoche. The Venerable Gyaltrul Rinpoche came to the U.S. in 1972 at the request of H. H. the 14th Dalai Lama and H. H. Dudjom Rinpoche. In 1976, H. H. Dudjom Rinpoche appointed Gyatrul Rinpoche as his spiritual representative and Director of Pacific Region Yeshe Nyingpo. Khenpo Lobsang Chophel Rinpoche is the abbot of Larung Five Sciences Buddhist Academy in Sichuan Province. He is also the instructor of over five thousand ordained nuns and lay practitioners.

Lama Drimed Rinpoche has demonstrated astonishing faith and passion towards Dharma beginning at the age of three. He started to attend Chinese school at the age of seven and fully mastered the language after 5 years’ vigorous learning, laying solid foundation and enabling him to give teachings in fluent Chinese in future time. When he was twelve, he began to learn Tibetan from the highly accomplished Galo Rinpoche and mastered the language swiftly without difficulty. Galo Rinpoche saw in his pure visions and dreams that Lama Drimed Rinpoche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in the spreading of Dharma and benefiting sentient beings around the world, he therefore was determined to pass on many precious teachings to the best of his ability. During his time with Galo Rinpoche, Lama Drimed Rinpoche had shown astounding intelligence in learning both Dharma and Tibetan. After three years of intensive learning, he entered the renowned Sertha Larung Five Sciences Buddhist Academy with high recommendation. He was officially ordained at the feet of H. H. Khenpo Jigme Phuntsok Rinpoche and received all major oral transmissions, pith instructions, and empowerments within the Nyingma lineag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Great Perfection empowerment and those of many precious terma.
 
Under direct guidance from his uncle Khenpo Lobsang Chophel Rinpoche, Lama Drimed Rinpoche had fully completed all required and advanced learning for Khenpo’s degree. The curriculum includes the main texts from the sutra, vinaya (the monastic discipline), and treatises within Hinayana, Mahayana, and Vajrayana tradition. He has also fully mastered Abhidharma, Prajnaparamita, Madhyamaka, Abhisamayalankara prana, nadis, bindu, and Dzochen Longchen Nyingtig, etc. Being proficient in Chinese, Lama Drimed Rinpoche has taught around China at the request of H.H. Jigme Phuntsok Rinpoche. After completing his Khenpo’s degree, he traveled to India to acquire more teachings from H.H. Pema Norbu Rinpoche, the supreme head of the Palyul lineage of Nyingma school. Lama Drimed Rinpoche has received such empowerments as Nyingtig Yabzhi (Four Heart-Essences), Zhi Khro (A Hundred Peaceful and Wrathful Deities), ‘Dus Pa Mdo (root tantra of Anuyoga), and many more in the Palyul lineage. He also served as the Chinese translator for H.H. Pema Norbu Rinpoche in many of these profound empowerments.
 
Lama Drimed Rinpoche came to the U.S. in 2003 at the request of the Venerable Gyatrul Rinpoche, entrusted him with the torch of spreading Buddha Dharma to the West and benefit beings all around the world. In 2004, Lama Drimed Rinpoche has founded Shensem Tsogpa Tibetan Culture Center, aiming towards saving lives at stake by way of a monthly life release practice. Every month, thousands of lives were spared and virtuous seeds were planted in the mind streams of those who took part in this practice.
 
In 2005, Lama Drimed Rinpoche has founded Dechen Rang Dharma Center in the South Bay, San Jose, California, officially becoming the first holder of H.H. Jigme Phuntsok Rinpoche’s line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Dechen Rang Dharma Center has therefore become the first official center in the U.S. upholding the lineage of H.H. Jigme Phuntsok Rinpoche. Many renowned masters such as the Venerable Yangthang Tulku Rinpoche, the Venerable Gyatrul Rinpoche, and the Vice Abbot of Larong Buddhist Academy -- His Eminence Tulku Tenzin Gyatso Rinpoche were invited to D.R.D.C. to give empowerments and teachings. Many were fortunate to make auspicious connections with these high lamas and benefited from the nectar of Buddha Dharma.
 
He currently resides in Orgyen Dorje Den in Alameda, California, giving regular teachings and leading scheduled practices as the Vajra master. Since the founding of Dechen Rang Dharma Center in 2005, Rinpoche has been heading and overseeing the operation of both centers besides leading the ongoing regular practices. These regular practices include: Guru Rinpoche Tsog Practice, Yeshe Tsogyal and Green Tara Dakini Tsog Practices, Vajrasattva Practice, Avalokiteshvara Fire Puja Practice, Amitabha practice, etc. Some of the past and current teachings include: instructions on Longchen Nyingtik preliminary practices, Shantideva’s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 Dzogchen master Khenpo Ngagchung’s “The Guide to 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Jetsun Mipham Rinpoche’s “White Lotus: An Explanation of the Seven-line Prayer to Guru Padmasambhava”, and Karma Chagme’s “Dechen Monlam”, etc.
 
Lama Drimed Rinpoche has worked unceasingly ever since his arrival to the U.S. Other than regular Dharma teachings and practices, Rinpoche has been committing himself in performing monthly life-release, translating scriptures, providing consultation to disciples, conducting memorial services for the deceased and beseeching practices for the welfare of the living. He has introduced Buddhism to hundreds of non-believers and initiated them to become followers of Buddha. Rinpoche takes it to his heart to offer true understanding of genuine Dharma. He addresses students’ question in hopes of eliminating confusion in their mind; he leads followers to practice the way of a bodhisattva in hopes of offering every opportunity to them to accumulate virtues; He translates scriptures tirelessly in hopes of offering ways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Buddhism from all possible means; He conducts memorial services for the deceased beings in hopes of transitioning their mind streams to the Pureland of Amitabha; He prays for the welfare of the living in hopes of creating a conducive circumstance for them to practice Dharma.



2011 Rinchen Terdzo Empowerment in Alameda, CA


Homage to The Ven. Domang Yangthang Tulku Rinpoche, who made the 2011 Rinchen Terdzo Empowerment possible to the fortunate participa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Rinchen Terdzo, known in English as The Precious Treasury of Termas, is a collection of nearly 900 termas (hidden treasure) within the Nyingma (the old translation school) lineage. The empowerment started on Dec. 1st, 2010 and drew perfect conclusion on Feb. 11th, 2011.

Below is an excerpt from an interview with Ven. Gyatrul Rinpoche about the life story of Ven. Yangthang Rinpoche, published in Snowlion Magazine:

Yangthang Tulku Rinpoche is an emanation of Vimalamitra (one of the principal Dzogchen lineage masters). In his past life he was also the great terton (treasure revealer) Lhatsen Namkha Jigmed from Sikkim whose treasures are included in the Rinchen Terzod. But he is perhaps best known as the reincarnation of the eminent terton Dorje Dechen Lingpa.

At the very moment that Dorje Dechen Lingpa's incarnation was born in Sikkim, the sky thundered the details of his location. He was discovered exactly as described, born into the Yangthang family. This is why Rinpoche is known now as Yangthang Rinpoche. A second emanation was born in Sikkim and was brought up together with his older counterpart. When Yangthang Rinpoche was invited back to his monastery in Tibet, the younger emanation also insisted upon joining him. The two young boys departed with their party, playing and performing many miracles along the journey.

Upon returning to Dhomang Monastery both tulkus were put in the hands of Sogtrul Rinpoche and many other lamas at Dhomang. They were given the finest and best education with Khenpo Pema from the Palyul Mother Monastery as their personal instructor. Thus, both tulkus were able to fully complete all their studies. In Tibet,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angthang Rinpoche gave the entire Kangyur transmission and many other great empowerments. He became the head of Dhomang Monastery and carried out all the administrative duties personally.

In 1958, the Communist Chinese captured and killed Sogtrul Rinpoche and the younger tulku. Yangthang Rinpoche escaped to the region of Dodrupchen Monastery where, later, he was also captured and imprisoned for twenty-two years. During this time he was repeatedly tortured and endured horrible treatment from the Communists. Yet he remained optimistic and dedicated to the Buddhadharma. He encouraged his fellow prisoners to secretly continue their practice and prayers, since one day they would be freed. In fact, following the death of Maotse Tung, they were released from prison.

Among the tertons, exceptional manifestations have been given the title 'Lingpa' in acknowledgment of their remarkable qualities. Like Ratna Lingpa, Karma Lingpa, Chogyur Lingpa and others, Dorje Dechen Lingpa revealed many volumes of treasures and was an undisputed realized master, a manifestation of the wisdom and compassion of all the buddhas. As his reincarnation, Yangthang Tulku Rinpoche does have the power and blessing to give the entire Rinchen Terzod cycle of empowerments, as so few lamas are qualified to do. Moreover, he is of course also an emanation of Vimalamitra, just as Kyabje Penor Rinpoche was. Vimalamitra's wisdom is inseparable from Guru Rinpoche's, the source of the blessings of all the revealed treasures.

對上師與灌頂的基本認識

有鑑於許多人對於佛教金剛乘的傳法上師及灌頂在認知上仍有疑惑和不理解之處,希望藉由五明佛學院著名的堪布慈誠羅珠這篇文章來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認識。  ~ 德千康卓

金剛上師與灌頂

堪布慈誠羅珠開示

今天作一個簡單的開示,講金剛上師和灌頂。在藏地,人們對于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識一般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目前在漢地,很多居士對于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知存在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因爲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盲目地依止一些金剛上師,然後盲目地接受一些灌頂,結果造成不好的後果,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後果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主要有二,一、是那些金剛弟子(即學密之人)個人修行上的一個大問題;二、這些現象對于整個藏傳佛教及密宗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使得社會各界人士,無論學佛或不學佛的人對藏傳佛教産生誤解。所以我們要講這兩個問題。
  一、金剛上師
  是不是從藏地出來、穿藏紅色僧裝的人都具足了金剛上師的條件?或者具有活佛、堪布等名字的人是不是都是金剛上師?都不一定。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什麽樣的人可以做金剛上師,同時,再講講做小乘和大乘顯宗上師所要具備的條件。
  1.爲什麽要擇師
  有些人也許會想,我們也不做金剛上師,爲什麽要講這些?你們雖然不會做金剛上師,但是你們會依止金剛上師,那時就要依止一位真正的金剛上師。因爲,依止上師是剛剛開始學佛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不正確地依止上師而走錯了路,就浪費了這珍寶人生。人的生命本來就很短暫,在這短暫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難,之後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金剛上師就更難,此後能依止金剛上師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難上難,所以要想學正法就有一系列的困難。我們學佛就要學一個正規的法,要走一條正規的道路。
  佛教就象一個超級市場,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寧瑪巴的《大幻化網》裏講,佛法可分爲五乘。第一是人天乘,只求人天福報;第二是聲聞乘;第三是緣覺乘;第四是大乘顯宗的菩薩乘;第五是密乘。如果你想求人天福報,佛教裏有這樣的法;你想修聲聞的法、緣覺的法,佛教裏也有;若想修大乘顯宗的法或者密乘的法,佛教裏還是有。超市裏有很多東西,自己可以隨意選購。同樣,佛教裏從世間法到最頂峰的無上大圓滿,有一層一層的很多修法,其中選擇哪一個,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是每個人的自由。諸佛菩薩雖然希望大家都修解脫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報,但這只是他們的期望而已。他們既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爲衆生的根機不一樣,而一個法門能不能度化所有的衆生呢?顯然是不能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釋迦佛才會一轉、二轉、三轉法輪,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僅一個法門就能夠度化所有衆生,佛也不會說那麽多的法了。
  如太虛老和尚提倡的人間佛教,也不代表整個佛法。他們主張建立慈善機構、承辦社會福利,幫助人或動物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行持這些善法可以說是人天乘,也可以說是大乘菩薩的行爲,因爲大乘菩薩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贊歎除了傳法和勸人修行以外的、其它利益衆生的事業。這些善行是大乘菩薩的行爲還是世間法,關鍵是由自己的發心(動機)決定。
  現在很多居士自稱是學佛的,但實際上,他是如何學佛呢?上至知識分子和商人,下至農村裏的老太婆,很多居士都是修人天福報的。爲什麽學佛?爲什麽受皈依戒?爲什麽受五戒?都是爲了健康長壽、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考上大學、能夠找到很好的工作……這是不是學佛呢?佛沒有這樣做過。我們都知道,自從佛發了菩提心後,于三大阿僧祗劫中,從沒有爲自己希求過這些世間安樂。這樣的學佛更應該叫學法。梵文的法(Dharma),中文譯音爲達摩,其意很廣,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在修持正法上講,具有度衆生的能力,可直譯爲,即抓住的意思。若修人天福報,此人則可享受一些人天報應而不墮惡趣,具有的意義。由此可見,只是爲求人天福報或現世利益而行善,不是學佛,只是學法。現在,很多自稱學佛之人都是這樣發心的。
  在剩下的修行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雖然我們都會說我是大乘佛教徒,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人卻是爲了個人的解脫。我們修加行是爲了自己,放生也是爲了自己,燒香磕頭還是爲了自己,處處都是這樣,和上班或處理一些家務事沒有很大差別。上班不是爲了其他人,就是爲了自己的生活;修五加行、聽法也不是爲了其他人,就是爲了自己的解脫,同樣都是爲了自己。
  只有剩下的一部分人才是真正在考慮衆生的事情。自己的事,他沒有去考慮。如經中所喻,種谷可得谷,但稻草不求自得,無須專門求得(種谷喻爲菩薩行六度萬行,谷喻爲衆生的利樂,稻草喻爲自己的利樂)。又有一個比喻是,燒火做飯可得飯,火起而煙自然冒出,不須專門求煙(燒火做飯與種谷義同,飯與谷義同,煙與稻草義同)。這是什麽意思呢?雖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你的能力怎樣,如果你真正能夠放下自己(不要說現世生活上的問題,甚至後世的解脫也不去管它),根據自己的能力,只是一心一意、無條件地利益衆生,那自己的事情怎麽辦呢?自利之事不需要專門去做,會不求自得。其實,只是我們放不下而已,如果放得下,就不用專門做。對此,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證明。我們衆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流轉輪回,無論做高貴的帝釋天王,還是轉生爲微踐的螞蟻、蚯蚓,隨時隨地無不爲自己打算,從來沒有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但是今天我們有什麽結果呢?還是流轉于輪回中,什麽也沒有得到。今生去世時依然空手而歸,以後也是這樣,世世代代都是這樣。而佛真正把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沒有去管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利益衆生,正如佛的廣傳裏所記載的,就是爲了填飽一個衆生的肚子,他都會舍棄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更不要說其它的。他沒有管一己之事,但是佛已經成佛了,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已經圓滿了。所以能夠放下就會和佛一樣,不能放下就和六道衆生一樣。學佛人當中,真正能夠學到大乘佛法的人較少。但這只是從外現上得到的結論,所以有可能是不准確的。
  凡是只考慮自己的解脫,無論聞思修或做世間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不要說聞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積累成佛的資糧。佛經裏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經常爲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但實際上,我們從根本上已經錯了。
  是不是爲他人著想的所有事情都是正法呢?不一定。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每當見聞他們的事迹時,我感到非常慚愧。他們也不是學佛人,也沒有說爲了度化衆生而成佛,但是他們做得那麽好,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天天從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爲了度化衆生發菩提心,這只是口在念,但我們的心行是否與之相應呢?
  總之,只有爲了衆生的解脫而行利益衆生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路,是我們要走的路,是菩提之路。
  這樣的路我們該如何走呢?我們需要一個人的引導,才能順利地走上菩提道。例如世間的學問,無始以來,我們在生生世世中,肯定學了很多次,只是現在想不起來了,然而,如今只學其中一種,尚需一位老師的引導,否則難以學會。放下自己的事,是無始以來我們從未做過、想過,甚至連作夢都很少夢到的;而利益自己,是我們生生世世做慣了的。今天,佛要求我們把無始以來一直做慣的放下,去接受一個從未想到的事物,該有多難啊!這肯定要有善知識給予幫助才能辦到。所以,選擇金剛上師和善知識特別重要。
  2.如何擇師
  (1)作大乘上師的條件
  什麽是衡量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准呢?第一、大乘上師要有無造作的菩提心。據佛經所載,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其他方面不是十分完美,在沒有其他上師可尋時,我們也可依止他。我們依止上師,除了希望依靠他獲得對解脫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別無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會給我們灌輸一些好的東西。也就是,他絕不可能爲獲得個人的財産、名譽和地位而利用我們;他會盡己所能來度化、引導我們。所以我們還會多多少少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第二、只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圓滿的。比如在世間,我們找到一位人品極好的老師,而他卻一無所能,我們跟著他又能學到什麽呢?同理,若上師人品雖如彌陀、觀音一般(菩提心還是必要的),但我們要的是解脫智慧,而他對此卻一無所知,老師都沒有智慧,我們哪裏能得到智慧呢?所以,大乘上師在無造作菩提心的基礎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顯密教理,特別要精通我們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若某人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他表面上會說得很好聽、做得也很好,但實際上,利益自己的成分很多,考慮其他衆生的成份很少,他會爲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們,如果我們在很多關系上處理不好就會很麻煩。這時,還是以不依止爲好。上面講的這兩個要求,是做大乘上師的最低標准。
  (2)作金剛上師的條件
  做金剛上師只具備上述的最低標准是不夠的。無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甯瑪巴一位非常偉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寶藏論》裏收集了很多顯宗、密宗對金剛上師的要求。之後,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講到:因爲現在是末法時代,衆生的福報淺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薩一樣的金剛上師,恐怕難而又難。故尊者說:且不談很高的要求,對金剛上師比較低一點的要求是:
  第一,三戒一定要清淨。三戒是指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1)別解脫戒清淨。別解脫戒分爲在家和出家兩種。故從這個角度而言,金剛上師既可是在家人,也可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剛上師首先要具足圓滿、清淨的居士戒。
  2)菩薩戒清淨。作金剛上師一定要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說到菩薩戒,我要強調漢地存在的一個問題。現在,漢地很多學佛人都認爲,我曾在某法會上受了菩薩戒,所以我肯定有菩薩戒。但實際上,他們得到菩薩戒了嗎?很難說。問題在于,獲得菩薩戒的關鍵是什麽?若舉辦一個非常隆重的法會,並邀請一些高僧大德,由他們爲大家舉行一個授菩薩戒的儀式,是否就得到菩薩戒了呢?從外緣上講,很多條件都具備了:傳戒上師是有菩薩戒的高僧大德;他懂得怎樣傳菩薩戒;儀軌也准確無誤;我們去參加了;法會也非常隆重,種種外緣十分圓滿。但得菩薩戒的關鍵是內因而非外緣。內因就是我們從心靈深處是否發過菩提心。比如說,參加授戒法會後,我們應扪心自問:現在我做的一切,是爲了利益自己,還是爲了利益衆生?若是爲了利益衆生,就要有爲了度衆生而成佛的念頭。若大部分修法的動機是這種念頭,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反之,若處處都是爲了我自己的解脫,那你根本沒有菩提心,又怎麽會有菩薩戒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這時,首先要煅煉、調整自己的內心?也就是按加行裏講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先修四無量心,再發菩提心。佛法再三強調,所有行持要從內心出發,從內心開始。內在沒有任何基礎、沒有菩提心,只是參加授菩薩戒的法會有什麽用呢?傳戒法師雖是高僧大德,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是他的圓滿對我們有什麽用呢?我們自己不發菩提心,他也沒有辦法強迫把我們變成菩薩,如果有這種可能,釋迦牟尼佛早就這樣做了。所以得菩薩戒也沒有那麽容易。一旦得了菩薩戒,就要護持使之清淨。
  3)密乘戒清淨。獲得密乘戒需要得到真正的灌頂。現在,我們也會說:我是受了灌頂的,有密乘戒。但是否真正得到要看三個方面:第一、給你灌頂的人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和能力,再進一步說,他自己有沒有密乘戒。第二、你本身有沒有受灌頂的資格。第三、舉行的灌頂儀式是否如法。如果能保證這三個方面都沒有問題,才可以說我已經入了金剛乘。否則,是不是金剛弟子還是值得懷疑的。
  第二,要廣聞佛法。例如,有些修行人(以前某些在山洞裏修行的老喇嘛),修行相當好,戒律清淨,又很虔誠,對上師非常有信心。在智慧上,他還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是,要給別人傳法就很困難。因爲佛法跟世間學問不同。比如,雖然你只精通世間所有學問的一部分,但在這個圈子裏,你就是權威。而佛法不是這樣,只有精通了整個佛法後,你才可以融會貫通,了解佛的真實意趣,若只看了一兩部經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爲佛法可分爲了義和不了義兩種。佛傳法時,要考慮聽衆的根器,傳對他們有利的相應之法。如果講實話,而有人不能理解,佛是不會這麽做的。假如實際上不是這樣,但若暫時這樣講,可使大家都能理解,都很開心,又由這個開心,都能夠走上解脫之道,那麽,佛就讓大家開心,先講一個方便法。這難道是佛打妄語嗎?不是,佛要觀察衆生的根器,應機施教。衆生的根機各種各樣,因此佛說的法也各種各樣。而所有這些法中,真正佛的思想是什麽呢?這只有在精通了很多經論後才會明了。這是佛教與其它學問的不同之處。所以若要給別人傳法,就必須廣聞多學。
  第三,要有大悲心。因爲,作爲金剛上師就要以悲心攝受其他人。若某修行人戒律清淨,又懂得一些顯密教法,但他只是獨自在山洞裏修行,拒絕跟所有的人接觸,不願意攝受他人,那麽,他雖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卻不具備做金剛上師的條件。
  第四,要精通顯密儀軌。特別在密宗裏,有很多事業法,它們是度化衆生的方便,可以遣除修行的障礙。但這些全是依照儀軌來做的。若什麽儀軌都不懂,就缺少了許多度生的方便,所以要精通這些儀軌。
  博通經論和顯密儀軌是從學識方面講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
  第五,要有證悟。譬如要灌一個大幻化網的灌頂。在大幻化網中有一百位本尊,其中有五十八位忿怒本尊,四十二位寂靜本尊。授灌頂者不但要將所有的本尊都觀想清楚,甚至連每尊佛的手裏持有什麽法器、結何手印、身上有何裝飾也要清晰地觀想出來。若做不到這一點,他怎麽給人灌頂呢?所以做金剛上師一定要有證悟。又如,給別人傳講大圓滿,首先自己必須證悟大圓滿。如同爲人帶路,首先要把路了解得清清楚楚,才可能引人走上正途。若領路人都是糊塗的,又怎麽爲人引路呢?同樣,若上師自己都沒有證悟,他講什麽大圓滿呢?所以傳大圓滿、傳竅訣的人必須是證悟者。
  這裏的證悟,不要求斷掉所有的煩惱,也不要求證悟圓滿的智慧,只要求或多或少地斷除了煩惱、證悟了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智辨聰,也不是文字上的知識,而是通過修證得來的。
  第六,要懂得四攝法。即四種大乘菩薩攝受衆生的方法。若不懂四攝法,也沒有辦法度化衆生。
  對金剛上師較低的要求,就是以上六點。具備這些條件的稱爲具德上師。可是,我們西藏有一個說法:小偷和佛,難以分辨。在大街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其中誰是小偷呢?我們不知道。佛也是同樣的,在大街上的衆多人中,肯定有佛的化身,但佛的頭上也沒有寫著字,所以從外表看不出來。既然這樣,我們該怎樣去選擇、依止金剛上師呢?在密續裏講了三種觀察金剛上師的方法。
  首先,在還未接觸時,向住在這人附近的大衆打聽,因爲這些人應該比較了解他的情況。這是從遠的方面講。第二,從近的方面講,雖然不接觸他,但可以在這個人的附近觀察他的行爲,僅觀察一兩天是不夠的,因爲短期內他是可以僞裝出來的。第三,就是真正接觸這個人並仔細觀察,在觀察五、六年、七、八年後,如果你覺得上述六點他都具備的話,就可以去依止。但是我們現在有沒有這樣的時間呢?對于現在工作繁忙的人來說,怎麽可能用七、八年的時間去觀察一位上師呢?但是,我們要真正地得到灌頂或接受一些密宗的竅訣,對金剛上師又必須要嚴格要求。該怎麽辦呢?此時,象法王晉美彭措等那些高僧大德,就是最好的選擇。我們現在不用觀察,他們是很多高僧大德長期以來已經觀察好的,依止他們,就不用費太大的心血。而其他上師,就必須要觀察。
  上面講的是密宗對上師的最低標准,不符合這樣的標准,就沒有辦法做金剛上師。但是做不做金剛上師是他們的事,依不依止是我們的事。在前面也提到目前漢地的狀況:從藏地出來的穿紅衣服的人,只要自稱是活佛或堪布,人們便不看他的背景,一律去接受灌頂,也不知道灌頂有哪些條件。大家只知道灌頂很好,金剛上師很好,僅此而已。如果依止以後永遠不退失信心,到也無妨。而實際不是這樣。比如一人來灌頂,大家都去聽,等他走了沒過一個星期,這些人就開始毀謗:噢,我們錯了,他(上師)沒有修證、沒有戒律,……甚至連人品都不好。或者又說:你的上師不如我的上師,我的傳承比你的傳承好,我的教派比你的教派好等等。這些都是目前在漢地的居士裏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3.做小乘上師的條件
  下面,我們順便說一下小乘的上師。做小乘的上師,
  第一、要戒律清淨。也就是說,若是沙彌(尼),則沙彌(尼)戒清淨,若是比丘(尼),則比丘(尼)戒清淨;第二、要精通戒律;第三、要非常關照跟他學的那些弟子。其它的還有很多,但我們不講,只講這三點。
  由上可知,在所有的上師中,對密乘的上師要求最嚴格,特別是對修證的要求,因爲證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絕對不允許你盲目地依止上師,它嚴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觀察,選擇好上師後,再依止他聽法、受灌頂。此後,有一個更重要的要求是,從今以後,無論發現他有什麽樣的過失,你都不要退失信心。這位上師有功德也好,沒有功德也好,你要認真地依止,否則又會造業。現在無論在漢地或藏地,都是既有很多真正的金剛上師,也有很多不具足金剛上師條件的人。所以對于我們來說,要觀察好,選擇好。
  如果你不能觀察的話,又該怎麽辦呢?他們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是修行人,尤其是穿僧衣的出家人,他多少都有一些功德,這是肯定的。釋迦牟尼佛也講過,出家後還俗犯戒的人象獐子的屍體一樣。因爲獐子死後,雖然變成了屍體,但它身上還有非常有用的麝香。其他不修法之人,佛說,就象狗的屍體一樣。狗死了以後,身上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可取之物(這是古印度人的看法),它只是一具屍體。也就是說,一個出家人即使再沒有功德,也比一般情況下的在家人好,他總是或多或少有些功德。所以在家人的做法應是,從自己的信仰上,要恭敬所有的出家人,不要去觀察他們的過失。但如果你要依止某位出家人,一定要再三地觀察。如果你不依止,卻常認爲這個出家人這裏不如法、那裏不如法,是沒有必要的。因爲有無功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也許這些人都是菩薩的示現。
  印度曾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他們顯現爲什麽樣的人呢?今天,如果我們看到他們,肯定會生起很大的邪見。他們中有些是打獵的,有些是妓女或屠夫,總之都是世間種姓最下劣之人,但他們卻是佛菩薩的應化。所以我們要培養這樣的習慣,在信仰上這樣恭敬,對我們沒有任何損失。這是你們居士應有的正知正見。
  第二、灌頂
  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大家都認爲灌頂非常了不起,所以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聽說沒有灌頂就不能看密宗的書,他很想知道密宗的書裏到底講了些什麽,越不讓看就越想看,爲了有資格看密乘的書,他便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覺得,有資格看很多密宗的書是很了不起的,因此要接受灌頂。而且,人們往往在接受灌頂之後,不認真地護持密乘戒。在漢地的各大城市裏面都是這樣,包括國外和藏地某些地方也有這種現象。
  還有,很多人都認爲金剛上師在灌頂時,自己到那個地方坐一坐,聽一聽,吃一些發下來的加持品,再將佛像擱在頭上,這樣就得了灌頂,很多人都有這種看法。實際上不是這樣。
  是否得到灌頂要考慮三個因素:第一、給我們灌頂的人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條件;第二、我們是否有接受灌頂的資格;第三、金剛上師給我們灌頂時,方法是否如理如法。這三方面有一個欠缺,我們就沒有得到灌頂。如果以後我們要接受灌頂,就需要觀察這三方面的條件。
  首先講一下什麽叫做灌頂。很多居士包括漢地的出家人,都不懂灌頂是什麽。有些人認爲:灌頂後,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進步,很快就要成就了。有些人認爲:這是一個開許,灌頂後就可以看許多以前不能看的經書。需要澄清的是,灌頂後馬上成佛,對目前一般人的根機來說是不可能的,曾經有一些這樣的人,但他們是利根之人。對普通人來講,不要說馬上成佛,甚至在灌頂後立刻能夠看到進步都是不一定的。
  那麽,灌頂到底是什麽呢?灌頂就是一個高層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時有一個儀軌,授菩薩戒時也有一個儀軌。同樣,授灌頂時還是有儀軌。更確切地說,受灌頂就是受密乘戒。如我們去受大幻化網灌頂,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十條支分戒。我們首先要看這些戒律能不能做到。如果目前能夠做到,你就去接受這個灌頂,如果根本沒有辦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則灌頂後會犯戒的。凡是灌頂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條各不一樣,有多有少。這些戒律中有一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是可以開許,一般人做不到的總有辦法用其它的來代替;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也有我們做不到的。所以首先要了解灌頂的那些戒條,若覺得能夠接受,才可以去受灌頂,這樣才是如法的。
  若灌頂時根本不知灌頂就是授戒,而且上師們也不講。這樣,灌頂三、四年後還是不懂。以後看到密乘戒的法本時,才發現兩件事:或是根本就沒有得到密乘戒,或是密乘戒早就破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沒有好好考慮,二是授灌頂的人沒有介紹。
  律經裏講,如果我們給某人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必須要給他講清楚從今以後你能夠做什麽,不能做什麽。佛說,假如拿一把非常銳利的刀交給屠夫,讓他去殺生,我們覺得這肯定有很大的罪過。但是這卻不如給一個人傳戒而不給他介紹戒條的罪過大!授戒不是很好嗎?灌頂不是很好嗎?爲什麽會有罪過呢?因爲如果他真正得到了灌頂,上師也不給他介紹戒律,第二天他就犯了密乘戒,那麽他不是要墮金剛地獄嗎?這個灌頂對他到底是利益還是傷害呢?但這是授灌頂者的責任,不是我們責任。可是現在已經破戒了,即使是他們的責任,而受害者卻是我們。所以接受灌頂前首先必須懂得灌頂是授密乘戒。雖然得了灌頂後,可以被開許看密乘的書,而且可以逐漸地、間接地增長一些智慧,減少一些罪業,但灌頂主要是授戒。
  首先我們介紹了什麽是灌頂。下面講得到灌頂要具備的條件。
  只有具備了六種因緣——二因四緣,才能夠得到灌頂。二因四緣的第一個是相應因。相應因本來是指人體裏的氣脈明點等。對于一個六根具足之人,這個條件基本上是具備的,不用考慮。
  第二是俱生因。它是指灌頂用的法器,如寶瓶、佛像、甘露等。
  有了一個瓶子,上面插一根孔雀的羽毛,是否就是一個法器呢?不是。還需要很多其它東西,這些具備後,還需要金剛上師對它進行加持。你們經常說加持,加持,什麽叫加持?加持就是有一定能力的人,在某種物品裏面加入一種能力。比如說平時我們喝的水,只是自來水或礦泉水等,只能解渴。但是加持過的水,就有能力消除業障和增長智慧。它的能力之源是什麽呢?是不是念一個經就有這種能力了?不是。如果念一念經就叫加持,那凡是認字的人都可以做到。事實上,加持的來源是一定層次的修證,這樣的人才能夠加持這些灌頂用的法器。現在,有錢的人可以購買到外表非常莊嚴的金銀做的寶瓶,裏面需要的很多藥物也可以在中藥市場買到。但金子就是金子,金銀不會有什麽加持吧?同樣,佛像、甘露水等也需要開光、加持。在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的物體上,有一種肉眼無法看到的能力,那就是通過他們的開光、通過他們的修證加持得到的,這是金剛上師們的事。如果我們選擇了具德的金剛上師,他肯定有這個能力,我們便不用考慮俱生因。
  下面講四緣。第一是因緣。修密乘的金剛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叫做因緣。他需要具備什麽樣的條件呢?他要對密乘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且在灌頂的現場,能夠聽到金剛上師講的話、念的儀軌,需要觀想的能夠觀想,這種人可以說因緣已經具備了。如果對密法沒有什麽興趣,或者是以好奇心去接受灌頂,這種人就不具備因緣,他也得不到灌頂。有些人雖然對密法有一些信心,但是到了灌頂現場不認真聽,也不具備因緣。
  第二是增上緣。這是金剛上師要具備的。如上所講,金剛上師相當重要。你們中的居士都去過學院,在學院聽過很多法,基本上沒有問題。但在其它地方,不能經常聽法的那些居士,雖然非常虔誠,但是因爲他們對密法不了解,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非常盲目。他們不會選擇金剛上師,在這上面發生了一系列問題。
  如果金剛上師沒有灌頂的能力,就得不到灌頂。若灌頂時他只需要念一個經,那麽誰都有灌頂的資格。不是這樣的。他必須要精通密宗的經典而且要有修證。特別是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上,要有一定的修證層次,才可以給人灌頂。這樣的灌頂才是如法的。其它的灌頂都是形式。聽聽那些聲音也是有功德的,因爲那也是續部裏的金剛語。除此以外,得不到什麽。因爲這裏面沒有什麽可以得的。如同鍋裏沒有瓢,可以舀得出東西嗎?所以觀察、選擇上師很重要。
  第三是所緣緣。金剛上師也是標准的金剛上師,我們自己也有信心,且所用法器也很圓滿,是加持過的,但是還需要具備一個緣。灌頂中,上師會讓我們做很多觀想,如果不觀想這些,就不具備所緣緣。所以那個時候,要認真聽灌頂詞,讓我們觀想的都要一一觀想,這些全部都做到,才能夠得到灌頂。若你的身體雖然在灌頂的現場,但是心裏胡思亂想,是得不到灌頂的。這很容易發生。你們很多人都去學院接受過灌頂,灌頂的金剛上師已經具備了上師的條件,找不到再好的了,而且在法器和灌頂的儀式上也無可挑剔,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地去聽,去觀想呢?若是沒有,灌頂還是不圓滿的。
  第四是無間緣。無間緣是指灌頂的次第不能顛倒,前面的灌頂和後面的灌頂,一個一個不能錯亂,但這不是我們的事,是金剛上師的事。
  綜上所述,在灌頂時,我們自身要做的是首先觀察選擇好金剛上師,然後到灌頂的現場,認認真真地聽,上師讓我們觀想什麽,我們就認真地觀想。
  剛才講的兩個因四個緣,其中缺少哪一個都得不到灌頂,這在經書裏講得很清楚。經中有一個比喻,比如古代的馬車,它有兩個輪子,其中缺少了任何一個它就不能走,同樣的,這六個因緣裏缺少任何一個,我們就不能得到灌頂。所以,如果我們想得到一個真實的灌頂,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具備這六種因緣。
  灌頂完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護持密乘戒。灌頂就是接受密宗的戒律,在灌頂的時候已經發了誓,這些誓言必須要做到,否則要犯密乘戒,墮金剛地獄,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犯戒者很危險,金剛上師們也有危險,除非是佛或很高層次的菩薩,因爲他們不受因果的影響。凡夫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呢?也可能有。凡夫中修到加行道比較高層次的那些人有資格灌頂,但是他也有可能墮地獄。因爲凡夫有可能犯戒,如果犯戒,就有可能墮落。這樣的金剛上師,都有墮地獄的可能,那接受灌頂的人當然有墮地獄的可能。所以灌了頂以後的一個重要學處就是詳詳細細地了解那些戒條,然後要好好地護持戒律。這個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事已經顛倒了。比如,我首先把居士的五戒給你們講得清清楚楚,然後要求每個人都要受,很多人會十分害怕地說:這我做不到,五戒中有的對我不適應。但是,人們對灌頂的態度不是這樣。凡是有人授灌頂,大家都會去參加。若連居士的五戒中都有很多做不到,那麽怎麽接受得了密乘的戒律呢?這說明,我們接受灌頂之前根本沒有觀察。實際上,居士五戒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對傳居士戒的上師的要求也不那麽嚴格,對受戒者的要求相對來說也不十分嚴格,但是這時很多人都會覺得:不行,不行。而灌頂的時候,人們根本沒有這種感覺。假如有人灌一個大圓滿的頂,那麽此地凡是聽到這個消息的學密居士,肯定都會去那個地方接受這個灌頂。可不可以這樣做呢?剛才我們講了,即便灌頂的法器,灌頂的儀式以及授灌頂者都非常圓滿,但是自己也不一定能夠接受。大圓滿有很多戒律,你能不能護持這些戒律,這一定要選擇!居士的五條戒都要這麽認真選擇,那麽對密乘戒更要謹慎,不能掉以輕心。
  當然,若如法的灌頂能夠得到,功德也非常圓滿。不象別解脫戒,它的功德相當大,但同時它也有危險性。不過如果你能認真護戒,根據密宗的要求如實去做的話,它也不是那麽危險。爲什麽這麽說呢?因爲密法不是針對登地的菩薩,也不是針對佛,就是針對凡夫人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用失望。因爲佛都考慮好了,這些密乘戒是凡夫人能夠做到的,只是方法一定要正確。所以若能如理如法地做,灌頂還是非常好的。